殤陽關有「東陸第二關」(第一關為唐兀關)[1][2] 或 東陸第一雄關[3][設定衝突 - 討論]之稱,橫於黯嵐山與北邙山交匯之處[1] 或 黯嵐山與雷眼山之間[3][設定衝突 - 討論],是宛越兩州進出中州的必經之路[1]。殤陽關是中州王域的南面門戶。[2]地處險要的殤陽關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無愧於「帝都鎖鑰」的稱號。[1]
地理位置[]
殤陽關位於鎖河山、雷眼山和黯嵐山的交界處[2]。北面是帝都平原,南面是楚唐平原,南北十萬拓平原只有此關一處險要可守。[1]殤陽關距天啟三百八十里[2]。
雄關東西兩側皆為陡峭的高山,即使是一般的輕裝步兵也很難攀登。幾乎不可能從兩邊登山繞過。山上樹木極少,絕大部分都是陡峭的石壁(包括人工開鑿),在城牆上便可對周圍一覽無餘。城門外是三百里平原,大多無開墾的痕跡,在距城九里外偶爾會有些農田。[2]
距城南十四里有河名泌瀾,寬兩丈,水量不大,由山泉匯流而成,是蘭綴江的支流。河中有一種特產魚:茳葒,身體呈半透明狀,可以很輕易的看到體內的骨骼,成年魚可以長到七寸左右,重約半斤,味鮮美。但由於其只能在活水中生存,極易死亡且腐爛很快,所以只有在天啟城中的達官貴人才能偶爾吃到。曾經有人試過帶到別處養殖,但是沒有成功的。不過通過某種方法秘制的魚乾可以保存很長時間,是當地名貴特產之一。[2]
結構[]
地勢[]
自新建至胤成帝三年殤陽關勤王戰時期,殤陽關地勢一直高於附近建河的水位,導致水攻不可能實現。[2]
護城壕[]
殤陽關城外沒有護城壕,除了一丈寬的拒馬壕之外就只是逐漸下降的緩坡。[2]
城牆[]
殤陽關使用采自雷眼山的整塊白石建築,即使在底部填充的夯層也是由為石灰、沙粒和粘土混合成的混凝土組成。胤帝國的工匠在河絡建築的基礎上,加固了城牆,蒼白色的夯層經過「錐入一寸,即殺做者」這般嚴酷的工程驗收,以至「緊密如石,鑿之則火出」。[2]
殤陽關的城牆主體呈蒼灰色,長十餘里[2],呈東西走向,東西兩面寬,南北兩面長,是一條長城[1]。城牆高九丈六尺,寬一丈四尺[2][1],里外雙層,兩層城牆之間的瓮城備有火眼和灌水的機關[1]。城牆上佈滿箭眼。城上每二十丈設置一個望樓,突出城牆外三尺左右。內外城牆上方延牆各設置了兩道女牆(外側女牆高四尺,內側高二尺七寸,厚都是二尺),不同於其他城牆的是殤陽關使用了平頭牆而不是齒垛。城牆內側每隔三十丈設置一個伸出內側女牆四尺的木樓,以攻擊入城之敵。[2]
城門[]
城門共有十座,北四南六,東西兩面接着大山。[1]南向有六座以機括推動的厚重城門,由東向西分別為地門、水門、風門、火門、雲門、雷門。城門處設有瓮城,瓮城上備有火眼、灌水的機關和弩炮。城門都是雙層結構,外側是帶有鐵刺的千斤閘,內側為堅厚的巨木構造(用5寸長的木的木樁釘上厚泥)。兩道門之間設置了轆轤升降的懸門。[2]殤陽關的地勢高於周圍,城門全部處於弓箭能夠射到的地方,高處射箭普通弓箭都可以達到一百五十步的射程[1]。
兵舍與輔助設施[]
殤陽關的建造規模可容納十萬守軍。關中的兵道由石砌而成,縱橫筆直,把整座城關分割為一個個小方塊,每一塊都是一處兵營。在薔薇皇帝攻下殤陽關後,關內建築不再用木材,兵營中的兵舍均是夯土而建,向北擋風的一面則用石材。在胤成帝三年殤陽關勤王戰期間,關中的兵舍分為東南西北四個大營,均有高牆防禦。在離軍突圍戰役結束後,面對辰月教的攻擊,諸侯聯軍拆掉了殤陽關中幾乎一半的兵舍用於構築工事並分割喪屍。[2]
殤陽關內沒有河水流入,設計隱蔽的引水系統將兩山泉水壓入地下,再於關內鑿井三十尺以上取水。初建成時,關內有水井十二口,多年來又增加至數十口。由於關內地下水位下降,其中部分水井不再出水,轉而用於開鑿倉庫,可儲存生鮮蔬菜和肉食達一個月而不致腐爛。[2]
歷史[]
據傳聞,殤陽關最初由河洛修建,為了阻撓人類向宛、越進軍的步伐。直到現在[何時?],從殤陽關內很多設計中都可以發現河洛的精巧工藝。[3]在此之後,又被人類工匠多次翻修加固。[2]
胤朝以前,殤陽關本名陽關。胤朝開國皇帝「薔薇皇帝」白胤不計代價地強攻下陽關後,將其改名為殤陽關。[2]
在胤朝,殤陽關南方有作為白姓帝室分家的楚衛國拱衛,關內由效忠帝室的六千羽林天軍把守。[2]
在胤成帝三年的殤陽關勤王戰結束之後,諸侯聯軍在殤陽關外六十里處建設土城「南靖」,後被保留下來作為殤陽關的前哨。南靖又被稱作哭城。[2]
相關戰役[]
在可考的歷史中,殤陽關曾經兩次被攻陷。[2]
第一次是薔薇皇帝放火燒城,以犧牲十萬人為代價踏上了陽關的城頭。[2]
第二次則是發生於胤成帝三年八月二十七日夜間的殤陽關戰役,在楚衛國名將白毅的指揮下,楚衛、下唐、淳、晉北、休、陳六國聯軍以煙濤為主、投毒為輔,迫使佔據了殤陽關的離國公贏無翳率部出城決戰,並在贏無翳突圍後佔領了殤陽關。[2]
殤陽關戰役之後,辰月教利用蠱蟲配合屍藏之陣將各國陣亡將士化為喪屍攻城,意圖全殲諸侯聯軍於關中,為天驅武士佈下的君臨之陣所破。史稱「異變之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