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奇幻世界百科

本條目包含大篇幅的相互衝突的設定。要整合可能有一定的難度。 請在討論頁中進行討論,尋求合併的方法。

[其中一個版本]

天啟城舊稱天齊城[1],位於帝都平原的西南部,在晁朝一統三陸、劃分九州之時,天啟城就已是繁榮的城市。千百年來,大多數人都認為九州處於大地的中心,而天啟城又是九州的正中心所在。雖然龍淵閣曾計算出這說法並不精確,但這並不妨礙大部分人類王朝將都城定在天啟。[2]

天啟,天之齊也,意為天之正中。晁朝時,雖然還沒有「天齊」的概念,卻看中這裡地勢雄壯,派大臣周工修築固龍城。到了賁朝時期,由於連年戰亂,固龍城中煙火不接,耕墾種植,阡陌相連。賁王任命宰相左僕射總領其事,太子左庶子叔之愷為總設計師,營造新都,是為天齊城。直到了賁朝末年,避賁明帝諱,才將天齊該名為天啟。[1]

幾經修繕改建,自賁朝開始,天啟就已經成為九州上最為宏偉的城市,也是整個九州的政治中心。天啟城建立在一片大平原上,地形略低於四周。肥沃的土地帶來了豐富物產,經濟的繁榮又不斷延續着城市的輝煌。一代又一代王朝苦心經營,於是,在並不算富饒的中州土地上,矗立起九州最偉大的城市。[2]

天啟城分為荒城、墟城、皇城三部分。[1]

荒城分十二星門,向心輻射的道路網格將主城劃分為十二個區域,現已大半荒廢,但腹地廣闊,便於戰時駐守重兵。[1]

墟城具有幾乎完美對稱的平面模型,城牆周回八十八里,開有中泰、瀾豫、宛阜、越興、殤平、瀚祉、寧祥、雲熙、雷和九門,除了南面三門以外,其餘各邊都是兩門,其中瀾豫、瀚祉兩門為水門。[1]

皇城位居墟城中心,周回二十五里,其狀為正十二邊形,宮牆高大厚闊,各角上修建有棱堡,又以虎蛟泉為中心,分為上下兩城。[1]

隨着朝代興廢,叔之愷極其理想化的城市坊市形態,也陸續發生了一些變化。這中間胤朝改動最大。胤喜帝另闢長慶宮,占去城東北角永嘉、勝業兩坊,在長慶宮西南角修建花萼相輝樓,又拆毀其西南禹步坊的西北角。[1]

城東北角的地象坊在胤玄帝年間築入苑地,作為專供皇子王孫居住的宅院,被稱為「十六王孫宅」。[1]

[其中一個版本]

  天啟城,作為胤朝首都,東陸第一大城市,具有着嚴謹的規劃和近乎完善的天人相應構造。自賁朝定都天啟,至於胤朝,兩度修繕,自雷眼山被河洛占據後,胤昭帝徵調民工,將南城牆北移三里,使原穿城而過的古運河南段被圈出城外,並將寰化、密羅兩門北移,形成如今的天啟城定型,東西長十八里,南北長十五里,成長方形。[3]

  在晁的八百年中,天啟的前身還是一個中等規模的城市,被稱為蓮城,這個名字的由來應是濼水上游的蓮花池與蓮丘。晁初酈揚的《水道經疏》中寫道:「濼水出於蓮丘,而北流注於菸。源有池焉,名曰蓮華,平地流泉,微涓淺薄。」這證明至少在晁初,蓮花池還是一個面積普通的水體,源流平緩,只因一路不斷有緩流注入,方才形成濼水主幹,並在銘濼山東匯聚成大雁泊。[3]

  根據《析源錄》的記載,當河洛掘雲望,倒灌海水入藍瓊大湖後,菸水曾倒流三年,天啟盆地由於整體地勢高,未曾受到太大影響。天啟盆地雖然四面皆山,但整體地勢猶高過北方,因此河水北流,自銘濼山東進入菸河平原。水勢雖不洶湧,但運河開鑿後,引流入菸,借大雁泊轉運,水道暢通,儼然南北通衢。

  雖然當年僅僅是一個小池塘,但蓮花池和蓮丘依然形成了一個城鎮的基礎,蓮丘在蓮花池西,地勢微隆,土質緊密,晁昭帝年間,蓮城依靠這看上去不大的水源,成為當時殤陽關北最重要的城市。[3]

  至於賁朝,大學士郭其微勘九州地理,上奏說蓮城「南倚雷眼為壁,北面銘濼為屏,黯嵐、鎖河為兩翼,據殤陽、扼晉北,環山抱水,天下之至中,巍巍然有帝都氣象。」「帝大悅,乃以郭文正為監,建天啟,定帝都。」(《賁書•郭其微傳》)[3]

  天啟的修建持續了18年,修建天啟的民夫及家眷成為了王域周圍最早的移民,王域的人口因此暴增,由晁末的十數萬增加到三十萬。[3]

  天啟形制是如此的完美,以至於當白胤建立胤朝後,毫不猶豫地繼承了前朝的首都,連城名都沒有改,就定都天啟,住進了太清宮。在胤初曾有拓河道,改街坊之舉,但直到胤帝北移南牆,天啟都保持着舊形制不變。[3]

  天啟城的城牆使用澄漿對縫的磚石結構。這是一個劃時代的技術,在那之前的城池大多採用版築土夯的方式,在地上挖掘溝道,插入築版,然後將經過精心配比的泥漿灌注進去。磚石結構的技術多用於普通民居,在河洛的地下建築中也有常見。即使被稱為天下第一雄關的殤陽關,採用的也是版築土夯的築牆方式。

  在這種歷史背景下,賁天啟採用磚石結構,可稱具有劃時代意義。天啟的城牆城牆基底厚三丈六尺,頂端闊一丈二尺,高五丈,每隔四十丈就有一個凸出城外的馬面,頂端與城牆齊平,用來射殺攀爬城牆的敵人。在馬面與城牆交界處還有青磚滴水,用來排水,在戰時還可傾倒滾油。由於滴水的長度並不夠將水直接流到城牆外,大多數水都是在牆體上排乾,必須說這種設計對城體的損害很大,因此到胤朝後改進了這種設計,在女牆後設置了琉璃瓦筒來進行排水。[3]

  天啟城城門嚴格按照賁朝初期大學士郭其微設計所建,有傳說這位學富五車的傳奇人物來自神秘的組織龍淵閣,也有人說他是長門的修道者,甚至還有人說他是魅凝結而成。由於年代久遠,他的設計故事中摻雜了很多傳說的成分。比如在民間故事中,他和當時賁朝的中書蔡侑一同設計十二門格局,他們為究竟太陽門在正南還是正北爭執了很久,後來他們一同夢到了一條龍對他們說:「朝天上看。」當第二天他們朝天空看時,天上出現了罕見的星辰連珠,主星們如同巨眼在空中閃爍,而太陽就出現在南天正中,於是他們對天朝拜,並確立了太陽門的位置。這顯然只是一個民間故事,按照星相推演,不要說賁初,終賁800年,也沒有出現過星辰連珠的現象。而且蔡侑在天啟建立前就已經病故了,更不可能參與設計天啟城。

  天啟有十二座城門,從正北開始,順序為谷玄、暗月、裂章、填盍、寰化、郁非、太陽、明月、密羅、印池、歲正和亘白。城為正方,每邊三門,這本是《考工記》的規章,但在天啟建造中,首次使用了十二星的對應法則。河洛大阿洛卡的《雷眼筆記》中曾對這種現象有深入研究,他們指出:元極道的星輪是羽人的天文系統,但是已經為華族吸收,並對城市建設起到了深遠的影響,其中天啟是為濫觴。

  這十二座城門並非簡單對應星輪圖,而在城市設計中還有着自己的對應道理。

  南方三門

  太陽門是天啟的正門,面對南方殤陽關,它是十二座城門中最高大和雄偉的一座,有高達十丈的箭樓以及半圓形的瓮城,這是天啟唯一有瓮城的城門。門有匾額,現存的太陽門三個大字是薔薇皇帝白胤手書,字體剛勁雄渾,筆力入木三分,白胤並非以書法聞名,這三個字是少有的存世墨寶。雖然有文人說此三字透殺伐之氣,但終胤一朝,無有進太陽門不驚嘆此三字者。賁太陽門箭樓有兩重歇山,胤太陽門向北推進後,改為三重頂,氣勢更見雄偉。

  太陽門西五里,為明月門。明月門線條更加柔和,賁胤兩朝形制相同。賁朝在明月門上有月紀台,上有觀月儀,專以觀測月相,結構精巧,相傳為郭其微所設計,胤朝移明月門後,此台無法重建,後有長門修士王某,名不可考,獻月紀台修葺圖,乃重修。明月門內有明月壇,為胤朝所建,懷春男女多往拜祭,以求佳偶。

  太陽門東五里,為郁非門。郁非門線條剛直,大門為紅漆,寬闊僅次太陽、填盍。大軍出征,多出郁非門,取雄心萬里之意。有詩云:「將軍白羽征夫淚,千乘萬騎出郁非。」即為郁非門舊事。民間有童謠云:「印池水,谷玄喪,郁非走兵填盍商。」也講的是這個習俗。

  西方三門

  西方正門為印池。印池門俗稱河運門,又名慶豐門。郭其微開城南百目泉,引流環城而過,於印池側水門入天啟,在城中積三連池,名為慶豐潭,印池門遂又被稱為慶豐門。印池門北,有水門,闊十丈,有分水閘,由巨大絞盤控制,遇有緊急,有晝夜看守的水門卒破壞盤軸,可瞬間將水閘關閉。所幸此種情形,賁胤兩朝並未發生。印池外有市舶司設商監,管理來往船隻,印池之內有西市,俗稱水市,與填盍旱市相對。運河漕運,皆由水門入城,泊於慶豐潭。漕運旺季,慶豐潭百帆雲集,蔚為壯觀。西市所售,多為糧食木材布帛等笨拙之物,唯有煙草,獨辟一市,世家大族,亦時往購。

  印池南六里,為舊密羅門,胤移天啟南牆後,城牆於此東拐,遂填密羅,以箭樓為角樓。新密羅在印池南四里處。密羅門有綠色瓦頂。

  印池北六里,為歲正門。歲正門北臨上清苑,門內街坊所住,多為清貴,街道平直,治安良好。素王府即在歲正門內清流坊,與稷宮所在林恩坊遙遙相對。

  北方三門

  南方正門為谷玄門。谷玄門通體烏黑,遠遠望去如黑雲覆地,平時並不開放,有兩側門供人行走,但即使此二側門,亦稀少人行,行人北行,寧出暗月或亘白兩門,或直接由印池乘船北上。谷玄門俗稱喪門,城外多為墳冢,北上十五里有青丘,為賁陵所在,青丘周邊有忠義八冢,有大功之人可配享葬此。谷玄正門大多關閉,逢有皇室之喪,方大開谷玄。百姓棺槨,多由兩側門出。賁人喪歌云:「嚴霜九月里,送我出谷玄。」,即詠此事。谷玄門外荒草連天,枯樹夾道,荒僻非常。

  谷玄門西五里為亘白門。將士凱旋而歸,則開亘白迎之,取平靖千秋之意,所謂出郁非入亘白。亘白門與歲正門之間多為權貴所居,故而建築整齊雍容。

  谷玄門東五里為暗月門。若將士出征,敗陣歸來,則入暗月門,以示責備。領軍大將,多有見暗月而羞憤自盡者,故民間又名此門為墮馬門。暗月門上亦有郭其微立觀月儀,但與明月門形制不同。

  東方三門

  東方正門為填盍門。填盍門以東雜市聞名,雜市又名旱市,陸路行商,多於填盍交割發賣。填盍內東市十分繁華,更因有小河流水穿市而過,有無數酒肆飯莊立於兩岸。出東市向南,即為天啟最盛之花街,因有水道,街坊不禁,常徹夜笙歌不止,燈火映河道,如繁星在地。

  填盍門南六里,為舊寰化門,胤移天啟南牆後,城牆於此西拐,遂填寰化,以箭樓為角樓。新寰化在填盍南四里處。寰化門有金黃色瓦頂,與其他門不同,寰化門有並列的雙門洞,乃取天象之象形。寰化門北一里有水門,有河從此出城,入護城河北流,直通濼水。在寰化與填盍間,有水面略寬,名為靜水池,池畔多為酒肆,貪杯館即在其中。

  填盍門北六里,為裂章門。裂章門為紫色瓦頂,值得一提的是裂章門南也有水道出城,但這是唯一從城牆下出城的水道,換言之,這是一個地下涵洞。為了安全,水下設置有鐵柵,並有豎井三眼,可供人檢修柵欄,兼清理衝下的垃圾。[3]   天啟的街道有三種。

  一是青石官道。十二門所直對的,就是這種官道,由整條青石鋪砌而成,寬三丈,中央略高,兩邊有排水溝,每隔三十丈有一處排水井。這些官道有專門的××司管理,若有坑窪不平、污水漫漶之情,主事者徙,當值者杖。

  二是坊間路。坊間為路,寬由丈許至兩丈不等,有青石、碎石、黃土等多種,視乎城區不同。富貴之地,道路平整,下水設施亦完善;若貧民住地,道路多凹凸不平,下水阻塞,夏日雨天,多泥漿橫流,惡臭撲鼻。

  三是坊內巷。坊內院落之間,自然形成小巷,權貴所居之坊,巷子整潔寬闊,尤勝貧賤坊間之路。

  天啟主要街道名稱多有規律,南北為道,東西為街。而坊內巷無論多寬闊整齊,一律不能以街、道為名。但是在民間,會有人給它們一些俗稱,比如永樂坊的「狀元街」,其實只是一條普通坊內巷,並無名字,但由於胤禧帝時候的狀元侯域在這裡修建了四進的巨大院落,客流如潮,故而得此俗名。同樣被俗稱為街道的還有「八王道」、「李閣老街」等,但這些民間稱謂亦嚴格遵守了「橫街豎道」的規矩。

  胤朝重水面開拓後,很多街道沿水而建,多被冠以「某某斜街」之名,也有直接按大致走向命名者,如「浣紗道」、「伏波街」之流。[3]

  胤天啟前期共有一百八坊。

  街坊的建立是賁朝的規定,每坊長寬由一里至二里不等,坊多為方形,坊內有院落,坊周圍多為木牆,偶有石牆。坊有四門或三門,晨開昏閉,有夜間私自出入者拿問。至於胤朝,拓河道,鼓勵水運,有令凡近水道者,街坊不禁。到了胤光毅帝,街坊開禁,又數十年,很多坊私自將木牆拆除部分,形成出入口,胤禮帝期間,「帝都破坊為巷者,十之六七」,於是便也不再干涉。到白清羽的時代,很多街坊雖然還保持着夜間關閉的習慣,但坊間往來已經十分方便。

  街坊開禁後,很多原本只在市間的商賈轉入各坊,開始只是在臨水開禁之地,後來則漸漸散布全城,在白清羽的時代,商戶還是多集中在水道附近。根據《天啟雜記輯校》所記,在白清羽在位間,在水道附近共有商戶四百一十七家,「鱗次櫛比,幌札交疊,雖夜不閉戶。」這些商戶為天啟帶來了巨大的商業利益。

  白清羽時代的坊名在《重修天啟風物誌》中有記載,計為永陽、昭行、順安、昌平、永祚、德義、安順、通濟、曲池、和平、歸義、大通、昌明、中行、保定、昌樂、通善、朝陽、長安、天安、義安、豐安、道德、樂游、延慶、開明、敬業、流水、政通、敦化、永和、永平、永安、宣義、永達、蘭陵、安善、昭國、修行、立政、待賢、通話、延福、安貞、崇業、靖善、靖安、永崇、昌平、升道、豐邑、長壽、崇賢、崇德、安業、光福、永樂、永寧、宣平、新昌、崇化、懷遠、延康、興化、豐樂、安仁、長興、親仁、安邑、靖恭、懷德、光德、通義、殖業、開化、宣威、崇義、宣陽、常樂、群賢、延壽、太平、光祿、興道、務本、平康、通政、崇武、居德、醴泉、布政、崇仁、勝業、義利、金城、頒政、永興、安興、永嘉、普寧、休祥、輔興、永昌、來庭、大寧、興寧、修真、安定、修德、光宅、詡善、長樂。

  這些坊是尚存者,其餘坊已多打破,雜於市間。這雖然為管理帶來了一些難度,但總體來說是城市的進步。[3]

  賁天啟修建有修文運河,北上菸河,是極其重要的商路,菸草、糧食、木材、以及來自宛州的奢侈品大都由運河入天啟,堪稱帝都命脈。

  運河長150里,最寬處達五十丈,最窄處也有三十丈以上,因借了濼水主流,深處達三丈以上。通運司有專人負責疏浚運河,在運河兩岸植樹固堤,並清理河道。由於大雁泊的存在,運河有相當強的承洪力,天啟盆地地勢平緩,也令得運河從未成為巨大水患。

  以濼水為主體的運河是天啟最重要的水道,以它為依託,天啟水系縱橫,雖然在並非以水聞名的天啟盆地,但王域糧食出產豐厚,足以說明其地下水源藏量豐富。天啟南有月弓泉,號稱中州第二泉,據稱與雷眼山雁返湖同源,這遭到了學者的鄙視,他們從兩處采水測量,重量截然有差,而在河洛占據雷眼山後,月弓泉依然水流豐沛,也足以說明它獨立成源:以河洛在對地理和地下水道的知識,如果月弓泉與雷眼山中水源通氣,則早已被他們斷絕甚至投毒。

  在河洛占據雷眼山後,雙方在天啟南展開了多次小規模衝突,河洛依託大山進行游擊,而最為著名的一次被稱為南天啟突擊的戰鬥中,河洛們利用原寰化門的水路攻破天啟城,但由於人員兵力不足,最終只能止步於皇城下。但這場戰鬥直接導致了天啟北移南牆的浩大工程。

  天啟南城北縮三里後,原本的運河河道成為南段護城河,而開鑿了新運河,更在城中開拓水面,街坊的破除也自此漸成定製。可以說這場失敗的突擊戰導致了如今天啟的格局。

  關於運河的修建,《都庠野獲》有這樣一個故事:胤文帝修文年間,大運河始啟,皇帝命令群臣為河道起名,有御史大夫李炳上奏曰:「此河南起天啟,北接菸水,可名為『天菸大運河』。」皇帝大怒,將此人桎械入獄。群臣大驚恐,顳顬不敢言。工部尚書徐炎善揣測上意,進言道:「此既為吾皇所啟,名為修文運河便好。」皇帝龍顏大悅,運河遂名。民間多以「大運河」或「銘濼運河」代名。

  天啟的下水道系統也非常先進,由於天啟盆地四周山勢,雷眼雁返湖水汽蒸騰,每至夏季雨量豐沛,因此城市中修建了十分發達的排水系統,經歷代修繕已經四通八達,並有專人維護。

  根據《胤史紀事本末•天啟下》記載,這些下水道「寬可徑丈,狹亦盈尺,青石漫底,可容人行進」,這充分說明在修建中就已經考慮了人員維修的方便,根據實地測量,排水道的高度大都在五尺以上,這或許是已經考慮過戰鬥時的藏兵可能。但承平日久,這些地下通道已經成為了一些流浪遊民的睡眠之處。雖五城治防司試圖治理,但終究因朝代交替,圖紙散佚,只能做一些表面文章,只是將最明顯的官道下的排水系統清理而已。

  公山虛就是利用這沒有人留意的排水系統,譜寫了「十二壯士闖太清」這種華麗的篇章。這之後,白清羽親自下令,嚴格控制了皇城和幾個主要街坊、官道的排水系統,並設置鐵柵和窺洞。[3]

  天啟地理優越,物產豐富,因扼守南北通途,商業機會巨大,行商走卒,多有雲集。天啟身為帝都,內城所居多為公卿貴族,形成巨大的奢侈品消費中心,王域周圍遊民則形成了龐大的供給體系。

  天啟並不似南淮一般自由,也不似厭火般迷離,她有着自己獨特的風格:莊重而富有人情。居住在天啟的人雖然有着更多的規矩要遵守,但同時由於盤根錯節的人脈都糾結在這個百年帝都,反令這裡的居民相處寬厚,因為你永遠不知道剛剛踩到腳的老頭是否一個居住在仁厚坊養老的御史。所以天啟的黑街雖然同樣存在,但卻不會如同那些邊荒城市一般一手遮天。這使得很多人認為天啟的人民已經失去了明銳的進取心,成為老大順民,這種說法也有他的道理。[3]

參考資料[]

  1.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九州幻想·四年》精選集,第 12 頁,新世界出版社,2009年
  2. 2.0 2.1 九州·創造古卷》(編纂:妖風 狗狗)第 39 頁,北京賽迪電子出版社,2007年
  3.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九州志網站 九州百科 上的「天啟」頁面(已無法訪問,於2009-05-05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