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弋山脈[1][2] 或 勾戈山脈[2][設定衝突 - 討論]位於寧州西部邊緣,眾多破碎的丘陵一路向北,海拔日漸抬升,形成巨大山系。勾弋山脈山勢險峻,山峰終年積雪,雲開霧散之際銀光閃閃,被稱為「月亮山脈」。[2]
維玉山脈和灼英山脈在地理上都是勾弋山脈的余脈,同時也是寧州西南部最主要的山脈,陡峭入雲。維玉山南麓暖濕,盛產珍稀藥材,山腳下的南藥城便是寧州最大的藥材集散地;北麓卻十分乾燥,只生長著旱地的苔蘚。[2]
滅雲關[]
勾戈山滅雲關是蠻族釘在寧瀚咽喉要道的釘子[3],是羽蠻兩族爭鬥的咽喉要衝[4][3],扼守寧瀚兩州交界的勾弋山脈。滅雲關向寧州一面是高聳的城牆和崇山峻岭,向瀚州一面則無任何屏障。[2]自寧州來,易守難攻;自瀚州來,易攻難守。非有最勇烈之將不能防。自滅雲關建立以來多次易手,而蠻羽間的大規模衝突也多半都由這裡開始。[4]歷史上羽人曾數次攻下滅雲關,卻終難以堅守而將它放棄,轉而逐漸向東遷移。[2]
羽人軍中有歌云:「滅雲關,關滅雲,絕地西東一劍分,斷雲絕星如金固,鬼哭神嚎不得渡。」[3]
地理位置[]
滅雲關矗立在勾弋山最低矮的山口上,勾弋山脈高聳入雲難以逾越,滅雲關恰好扼守著勾弋山脈唯一一個可以通行的山口。關卡兩側都是直上直下的峭壁,關卡處於勾弋山脈的雪線以下,但是仍然氣候寒冷,同時也是勾弋山的主要季節性風口,實際冬季長度超過五個月,由於整個山口中有相當一部分處於缺少豐富植被的苔原荒原,所以缺少動物,因此傳說滅雲關是飛鳥都難以逾越的關卡。[4]
滅雲關前橫亙著一道極深的裂谷,寬有二十餘丈。谷地靠寧州側是一片平緩的坡地,臨深谷處卻有一方圓只有五丈的小圓丘直上直下地高起,便如一劍拄地,稱為拄劍丘。[4]
滅雲關和厭火城之間的道路崎嶇難行,途中必經的鐵劍峽、罔象林均是陡峭險惡之地,古人稱「登天廊」[2]或「登天道」[3],其西端狹長地帶與瀚州相連。[2]
結構[]
- 地勢
滅雲關處於勾弋山脈主峰南側,扼守勾弋山脈上唯一寬闊低矮延續性好的山口上,完整封鎖了整個山口的交通,夏季處於雪線以下。[4]
- 拄劍丘箭樓
修建滅雲關之時,羽人在拄劍丘上用石塊砌成一座高聳的箭樓,箭樓頂部與深谷對面橫拉著一道吊橋,細如蛛絲,隨風而蕩,仿佛隨時都有斷裂的可能。實際上吊橋的用料來自精於植物材料的羽族之手,無論是韌性十足的藤編繩索還是其上覆蓋的厚實木板都是經久耐磨、經得起嚴寒和重壓的優質材料。
拄劍丘箭樓也是整個滅雲關中最完整的羽族建築。[4]
- 整體構造
滅雲關因為其修建年代的久遠和建造者的技術限制,建築工藝上相對粗糙;但這並不表示這座可以稱得上北陸最古老的大型建築的設計落伍,實際上這座建築很嚴格地在設計上執行了它唯一的作用——關隘,無數的垛口對著滅雲關兩側毫無遮掩的開闊地,可以保證射手足夠開闊的視野和射界的同時,也能很好保護射手。滅雲關自建立以來數百年不曾有過大的修繕和修改,這一點足見其設計的原則:簡單實用。[4]
建築材料方面除了就地取材的勾戈山石材,也有很多來自寧州一側的眾多冰雪融水中沖刷下來的卵石,傳聞這些堆砌在滅雲關中的卵石中就混雜有成色好得令人咋舌的羊脂玉和紅玉髓,然而一想到要冒著羽族或是蠻族的箭矢攢射來翻檢這裡數量龐雜的卵石,就足夠嚇阻九州所有的相玉師傅。[4]
- 補給來源
滅雲關的羽族主要補給就來自廣闊的勾戈山東麓的丘陵地帶,儘管這些動植物資源豐富的綠色丘陵在褐煙戰爭中的大規模焚林中也遭受到極大破壞,但是來自勾弋山脈的冰雪融水的豐沛滋潤很快就讓整個丘陵地區得到了恢復。同時因為山口的存在引入夏暖時節的暖空氣,使得瀚州一側的山口外圍也形成了一片上百里方圓的季節性肥美草場。[4]
鐵劍峽[]
鐵劍峽仿佛巨斧在山體上劈開的一道直上直下的縫隙,陡峭的台階夾在其中,直入雲霄。[3]